作者: 秋霖
夫婦之間的衝突,很多時都是起於小事,但不知何故,總有一方會沉不住氣,很快爆發,使氣氛立時變僵,大則起爭論,小則造成冷戰,甚至成為彼此之間的裂痕烙印。事後回看,大家都同意起源全是小事,甚至始於善意動機,可是卻偏偏以壞結果收場,這不是很不值得嗎?婚姻,始終是以愛為核心。贏了爭吵,失了愛,有必要嗎?今期,我們再從「小事」講起,來看看如何改善我們的思想、價值觀、立場,使婚姻關係得以改善。
印度國父甘地曾說:「思想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這句說話含意深遠,道出我們的心思意念是行為的起點,醞釀出我們的態度,繼而漸成習慣,再進一步建立我們的性格框架,而我們日常的行事為人決策取態,也就定了我們的一生走向。而在婚姻關係裡,在面對事情需要解決時,彼此的思想考慮,態度習慣便成為兩大陣營的交匯點。衝突之背後原因,也可以引用原生家庭概念去理解,因為我們都是由家庭塑造出來的。而家裡引發衝突起因,可以追溯到各自的原生家庭的根源,尤其是生活習慣、想法理念、看事物的價值觀等等。
最簡單的例子,在晚飯時,你是喜歡邊看電視或傾談電話嗎?還是喜愛各人分享日間的喜與樂?或許你在年少時雖不喜歡卻要容忍,到你成家立室後很想建立自己理想的晚飯時的安排,不想有電視或電話干擾,可以享受寧靜及互相傾談。但是,你的配偶卻與你不同,他(或她)卻習慣開著電視,即使不在看,也要開著聲音;有電話來時,亦不介意一邊吃飯一邊在電話上大聲笑談討論,而在旁的配偶被迫做忠實的聽眾,忍受你高聲討論,而談話內容可能完全與自己無關,只好獨自夾菜吃飯。那一餐,吃得索然無味,亦影響整晚的心情。
在講電話一方而言,也許這是最普通不過的事,也許每天都是如此,甚至在結婚前也是這樣做,從來沒有人說這是個問題。你吃你的飯,我講我的電話,各不相干,又有何問題呢?如果按每個人有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用理會旁邊那位,這邏輯是可以的。比如我們在大學住宿舍,去飯堂吃飯,有些人邊吃邊講電話,或在追看某劇集,沒有人理會你。各有自由,各自精彩。
但在家庭裡,即使只有二人,你也不再是一個人,故此要考慮另一半的感受,要體恤對方,”Be Considerate”。如果要在家裡建立和諧歡樂氣氛,大家都要有體諒對方之心,試一試易位而處,自己是否可接受?也要問對方是否可接受。若是有不同意見,便要有較大的胸襟來接受不同的提議,甚至要調整去改變自己的習慣,去適應對方。這正正就是愛心的考慮,成熟的思維,有同理心的表現。
把「聽電話,看電視」在家中便不再是獨自個人的事。要家庭和諧充滿喜樂,彼此有成長,便要建立「家庭時間」觀念。簡單來說,「家庭時間」是預留給家人最好的時間,好讓彼此有機會作深入溝通,也可以是閒話家常,以建立良好而有深度的關係。不少基督徒預留時間每晚一起禱告,或是每星期一起查經,家庭崇拜之類。而家中有幼兒,也可以每晚有玩耍、講故事、做小手工等等的時間。從「愛的語言」來看,這就是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從個人習慣再往外擴展,可以把「家庭時間」概念引伸到類似的家庭活動安排,如晚上九時後不接聽所有電話,緊急除外;星期五晚上定為家庭時間,不出席任何社交活動,星期日下午預留時間陪家中老人,盡可能不參加其他活動,間中例外也要在同一星期內補償等等。如果參與了太多活動,便要考慮平衡,作出取捨。
看似小問題,實有大學問。你的時間如何運用,就反映出你重視那些事情。正如聖經所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
(聖經馬太福音六章21節)人的心在哪裡,時間精神金錢也會在那裡。例如在追求對方時,整個人全天都會想著對方。父母有病,影響心情,應常掛念父母。有投資股票,便經常看股市動向。想要家人彼此關係密切和諧,減少矛盾衝突,便要多為對方設想。
家是安樂窩,建立靠你我。
設家庭時段,不受外人阻。
暫不接電話,稍後覆也可。
減出外應酬,留家團聚多。
經常多溝通,了解會好咗。
坐言便起行,看看其效果。
改變習慣,久而久之,你的性格也漸漸改變,繼而你的生活方式,人生也得到改變。當然,最好的改變是來自內心,自動自覺,甘心樂意,沒有抗拒,沒有不滿,這才有積極意義。當彼此都看到對方為自己改變,便很自然受感染而跟著改變。我們看到有些老夫老妻,他們滿有默契,很多事情都盡在不言中,相信就是他們在過去無數的歲月裡彼此琢磨所致。夫婦兩人,離開父母,與配偶結合,是一生一世的關係,也是一生一世的學習。祝願各位讀者在新的一年婚姻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