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

作者:亞元

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四關,其中「死」是末關。各民族對死亡有不同的理解和反應, 中國人認為討論死亡是禁忌,盡量迴避。非洲人對死亡的看法和處理又如何呢?筆者嘗試簡略分享非洲人對死亡的觀感和涉及死亡的禮儀,這些思想除了受主流的傳統宗教影響之外,近代又深受依斯蘭教影響而有所改變。

循環不息

不謀而合,非洲民族的世界觀與中國頗為接近,視死亡為暫時停止活動,與今世暫別,仿如短暫出門遠行後必再回來。人死後身體要如塵歸土,而靈魂則仍活在世界中,人死非如燈滅。

因此,死亡是短暫的休止符。人的魂魄暫時由他們的神靈或巫師保護,之後要再投胎,找個自己家族中的懷孕婦人,再投胎做人。非洲的投胎觀,相信人死後只會再作人,而不會變成畜牲。也有死人魂魄,因生前犯了本族的罪行或禁忌,在巫師和神靈的審判下,成為永不超生的「遊魂野鬼」。有些部族相信祖先的魂魄會活在他們種族的村落內,守護全族人,故此族長、巫師、戰士,獵人等的魂魄都會受到特別的供奉和拜祭;而非洲的穆斯林則相信,人死後魂魄會到另一個世界,不會回來與現今世界再有接觸。

生人辦死人事

生人又如何處理將死的人和喪家的事呢?對即將死亡的人,他們並沒有延長壽命或防老等想法。由於貧窮及上面提及的世界觀所致,非洲人對死亡並不懼怕,甚至認為比起在貧病下受苦的世上生活更為容易。人若死亡後,除了在城市醫院病逝者,由醫生宣告和簽發死亡証外,一般在鄉村的,只需由家人宣告死訊命人通傳便可。向近親遠戚和朋友發報後,村鎮內的老少村民,即使不同姓氏的都會一同附會奔喪,以表安慰和向喪家致哀。穆斯林有可蘭經特定的宗教禮儀,死人要在廿四小時內以土葬、清洗遺體、包紥及挖墳等,然後由教長依曼主持下葬,各等事項皆有嚴格指定的做法;之後宣告一至三個月奔喪期,喪家為遠近的親朋設奔喪接待。傳統宗教中有某些相信死人投胎的民族,喪家就會邀請長老和巫師等,將死者的遺體以特別禮儀處理後,會在喪家的家中某處地方,將遺體用瓦缸收藏。他們相信等候七年後,死者便會復生,找尋懷孕婦人投胎再造人。事件是由一位傳教士某天在一個村落傳道講解聖經,提及詩篇廿三篇的一節:「祂使我靈魂甦醒…」傳譯的人因沒有良好的信仰基礎,將這節經文以當地風俗,理解為瓦缸內的遺體會復甦。

對喪家的改變

村長去世後,會由村民選出接任人,也有父傳子繼的世襲制。父親過世,長兄為父。遺孀則由其亡夫的胞弟娶養,子女的撫養費多由遺孀獨力承擔。分家產又是件大事,隨各族文化有異。非洲各族視子女為他們家族產業之一,人丁增減是件重要的事,許多種族視子女為母親家系一部份,例如某條鄉村將女子出嫁到另一條村,她生下的頭胎要歸還給娘家以替代她的位置,作她母親的女兒。家產分配,長子得雙份,其餘眾子各一份,女子和遺孀各只得半份等。遺孀自丈夫去世後,她在夫家的地位會完全改變,甚至連家中的傢俬都無權支配,要歸還給夫家的人。

對後代的影響

非洲現時有多國仍在戰亂,饑荒和貧病,醫療物資短缺,人的壽數平均只有四十歲,較其他先進國家為短。嬰孩夭折,兒童早亡等,都是無法統計。許多家庭因父或母早逝,在養父 (母親再改嫁)或由近親叔伯或祖父母撫育,其中以雙親早年去世對家庭影響尤為嚴重,帶來許多兒童成長上的後遺症。他們抱持的死亡觀,表面上看對人丁沒有甚麼損失,但對在生者卻有說不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