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亞元
咩,咩…加連在草屋內睡在草蓆上被吵醒,他彎過身起來,從屋草棚的隙縫望出去,要知道究竟。一看之下發現原來有幾隻吃過母羊喂奶的小羊在追逐嬉戲。太陽在紅亮的天邊從山間緩緩地露出來,他的小弟早已起來走到外邊,在羊群中像是在尋找什麼。母親和姐姐在露天的爐頭旁團團的忙著煮食,預備一家的早點,更要緊的是為上學的子女預備午膳。
漂遊至安頓
加連是西非保拿族的小孩子。他的族人是個遊牧民族,近半個世紀因旱災損害群畜,許多同族人都放棄了遊牧生活,改而定居城市,卻仍依賴畜牧為生。安居城市的族群與鄰族發生不少問題,如他們沒有足夠地方安置自己的牲畜,牛群不慎踐踏別人的田莊,牠們每天大量耗用食水下,危害城市的供水能力;又因使用水井常生爭吵,加劇與鄰族的磨擦,還有帶來當地教育資源的沉重負荷。
早於十多年前,加連父母一家和七個家庭從遠處遷來,當地村長老只允准給他們在不遠一處滿佈大小石頭的山丘居住。村中有學校,但父母們都遲遲不願他們的小孩上學。原因是村內仍未有一所建築物校舍,只有草棚作課室,學生每天只能在棚內,坐在殘破的枱椅上學習,環境惡劣。保拿族群學生人少,因常受到其他族群孩童歧視,漫罵駡,甚至以石頭攻擊的排斥。因種種不利處境下,父母對子女要上學的事感到擔憂。今年有了一所由外國協助興建的新校舍,對村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和盼望,教育局又加派了老師人手,祈盼新校和新增教育援助為他們族人的教育發展帶來轉機。保拿族也漸漸明白和接受子女進校受教育的重要,加連和卅多位村內小朋友去年都報了名入學。
校園一天遊
校鐘從遠處第一次敲響後,加連便急忙與十多位孩童齊集等候,由一位婦女帶領步行兩公里才到達學校。當天他們浩浩蕩蕩前行,猶如走進另一個世界,而對學校環境事物,生活和規矩等,需要費一番力來學習。開學當天,加連和同村小孩初踏進校舍時,遇到許多其他族群的孩童而感到畏縮,只有呆呆在一處等候指示。稍後聽訓令而進課室,與三、四位同學擠在一張只有一米寬的坐椅內,要嚴陣守護座位,免被人奪了去。好不容易才到小休時刻,走出課室後,要排隊輪流從水桶內取水飲渴。然後到空地去吃早點,是他們的嬸嬸為他們帶來的糕點和羊奶,之後再回課室學習。中午校鐘響後,嬸嬸還要帶領這卅多小孩步行返回村落休息和吃飯,準備下午三點再來學校上課,直到下午五時才下課。
村校的掙扎
一般村民家境是貧困的,許多家長都支持子女上學,但對照顧子女每天上學要預備的工作,如為子女梳洗清潔,衣著和膳食等安排,事前未有校方明確指引。開學多日,校方發現部份學生仍衣衫不整,赤足和兩手空空走進校舍來,在多次勸導未果下,不少學生也得被勒令退學。
鄉村生活規律鬆散,未能適應學校嚴緊規律生活的要求。村民遇有事故時,家裏的膳食便受影響。如果午餐未能準備時,小孩當天下午就不能再上學。校方曾推行校膳供應服務,近年因全國出現特殊問題,影響資源分配,有關服務已終斷。加上家長因生計和事故,就希望小孩不上課幾天,留在家中幫補家計。如是者,學生的上課出席率受影響,甚至有中途綴學,好一段时間學生缺席率接近四分之一,實在令人憂慮。
鄉村辦學在資源需求上遠比城市方面為多。老師多是在城市成長和適應城市生活的,對鄉村生活並不適應。有家庭子女的老師的住家是在村外的,他們下課後便速速離去。校舍若有教員宿舍還好點,師生下課後仍有時間接觸和給予輔導功課。還有,鄉村學校物資缺乏,校舍除了基本設施外,許多都沒有校舍圍牆,影響校園的寧靜和治安。除了課堂學習外,下課後卻沒有康樂活動,來發展學生的體能和文娛,精神和智能,也阻礙學生學業和個人的成長。
發展與挑戰
除了設施和資源外,還有要緊的是校園紀律,學生間的尊重互愛。許多鄉村學校是由多個鄰近不同群族所組成,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待人處事的標準,若沒有正面教導和執行校訓,學生之間漸出現分門別類、歧視、大族欺凌小族等事件。還有師生間的道德問題尤要關注,如師生戀、不當的身體接觸至成孕等個案層出不窮。受懲處老師中,村校情況較為嚴重,這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帶來莫大創傷,使家長對漸成年的女兒應否繼續上學而感到卻步,或要求子女停學。
鄉村教育發展是許多非洲國家的政府一個大挑戰。多年前,在西非一帶曾有過大力推動教育的運動,鄉村學校如雨後春筍,許多老師應召到鄉校來工作。過了多年,有不少村校已關閉,沒有老師再來,事因教育政策不斷更改,老師等無所適從。在所有困難中,最嚴重的是資源不足,經費縮緊,失卻支助,村校是首當其衝。若老師待遇和學生午膳兩大項的支援能穩定供應,今後村校教育的發展便可穩健持續下去,老師的事業理想和尊嚴受到肯定,村民的下一代教育能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