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浩斌
如果有人問你,星期天早上崇拜的會眾最重要的工作和活動是什麼,你的答案是甚麼?奉獻?聽道?唱詩?崇拜的每一個環節有甚麼關係?環節與環節之間有沒有進程?哪一個環節是最重要的?如果又問,在所有音樂有關的環節之中,甚麼是在崇拜中最主要的音樂表達方式?你的答案是甚麼?
如果你認為獨奏、獨唱或持有麥克風領唱的人是最重要的音樂表達方式,這是莫大的錯誤。筆者認為在集體崇拜中最重要的音樂表達方式應該是會眾唱詩,會眾唱詩應該是每一教會在所有有關崇拜聚會花費最多資源及最昂貴的項目。
如果會眾沒有充分參與歌唱,只是一個旁觀者,便無法充分參與敬拜神。敬拜神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充分的、有意識的和積極的(full, conscious, and active)參與者。「充分的」意思是沒有一個環節他們不能夠參與。「有意識的」意思是會眾的參與不是沒有思想的,更加不是在自動駕駛模式。「積極的」意思是會眾不是被動的一群人,他們參與是不斷的及有貢獻的。崇拜的設計者和領導人需要仔細檢討,以便崇拜能夠滿足這三方面的要求。
當沒有人參與唱歌的時候,領導唱詩的人絕對不應該等閒視之。這個說法似乎很奇怪,但是因為在大多數教會裡面都安裝了揚聲器,有時領唱者根本聽不到會眾是否在唱歌。缺乏熱烈的會眾唱詩是一個警告,表明上帝和人不相連。會眾未有加入唱歌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會眾閉口不唱,則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訊號。
為甚麼崇拜唱詩最為重要?其實原因十分簡單:因為唱歌不僅是崇拜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信仰的表達。通過我們唱的詩,音樂和歌詞合併成為一個祭物獻給上帝。如果我們使用最好的音樂材料,配合優美和神學內容正確的歌詞,再以有效益的音樂帶領會眾,就可以幫助他們能成為充分的、有意識的和積極的參與敬拜者。
會眾唱詩的環節理應人人參與,但不少教會可見,會眾的參與率非常低,也很少會眾熱情地歌唱。原因有很多,包括:
陌生的歌曲:一些領唱者喜歡每個星期天都選唱新歌,會眾的步伐無法跟上。一年有五十二個星期日,如果每個星期天都選唱三首新歌,一年內唱過的歌曲將十分可觀,但能夠重複的卻十分有限。要知道任何教會都需要選擇一些會眾熟悉的歌曲,沒有一間教會的會眾可以持續不斷的歌唱陌生的作品。
歌曲質素:並非所有歌曲都適合由會眾歌唱的,例如歌曲音域過寬、節奏太複雜、歌詞神學內容不正確,以及歌詞模稜兩可的作品,就應該避免。
缺乏良好的領唱者:音樂是一門藝術,藝術是需要長期的培訓,才可以駕輕就熟。藝術也需要美感的學習與培養,當到達一定水平後,才可以開始學習領唱。音準、和聲、節奏等只是基本的開始,並非最終的目的,可惜很多教會的事奉人員都一知半解,甚至有些領唱者連音準和節奏都無法好好掌握,自然無法提高會眾唱詩的興趣。
揚聲器音量太大:當揚聲器的音量太大蓋掉人聲時,會眾往往便會閉口不唱。音量太大並非好事,所以請調低音量。
唱詩不僅能夠表達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形成我們的信仰和神學的一種方法。神學是由我們閱讀和背誦的材料所形成,唱詩可以是神學的工具。音樂是攜帶上帝話語的載體,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和了解,所以誰人負責挑選詩歌,誰人便是教會神學的守門員,肩負的責任非常重大。
崇拜設計者應充分提供機會讓會眾通過歌唱表達自己,所有的會眾都應該鼓勵其他會眾一起唱詩。我的意思是全部會眾都要投入,不僅僅是幾個會眾在唱;教會的屬靈健康,通常可以透過會眾歌唱的投入程度來評估。
赫士德(Donald P. Hustad)在《當代聖樂與崇拜》一書中提醒我們:「崇拜中的唱詩,不是傳道人或受過音樂專業訓練者的專利;唱詩是為眾信徒設立的。問題不在於『你有沒有聲音?』乃是在於『你心中是否有詩歌?』」他引用拉可(William Lock)的見解「聖詩是會眾崇拜的課本,是為當神的眾兒女聚集,宣揚神及祂為世人與每一位信徒所成就的一切而預備的。會眾在唱詩時,神是唯一的觀眾。沒有一位參加崇拜的人是聽眾,大家都要一起唱詩。因此唱詩的主要目的,不是著重於音樂本身,乃是著重於屬靈的層面。
而且,不應該聽到任何個別的聲音,也不必特別誇獎誰唱得好。會眾唱詩時,成為一個屬靈的有機體,以同一個心志、同一個意念、同一個聲音讚美神。」(454-455頁)
你的教會重視會眾唱詩嗎?你的會眾有充分的、有意識的和積極的參與唱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