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小將-木艇

作者:亞元

渡輪-在香港現今交通發展下,和港島電車同一命運;漸被其他交通工具取替。然而,它們仍有商業價值,既是香港歷史文化演進的標誌,又能使人在流逝歲月中,能留住昔日難忘的時光,讓人懷緬舊日香江風情,又能吸引不少外國遊客欣賞維港兩岸的風景。但對於在非洲的渡輪事業來說,發展仍未普及大眾,更少有跨境的航海服務,多屬境內橫渡河流的小型船艇。

非洲有不少河流都有船艇服務。在內陸或在邊境等地,有許多村鎮是坐落在河道兩岸,兩岸密切往來的人民需要使用渡船。筆者在西非居住時,發現渡海的大型客運船,行走塞內加爾南北兩地(兩地為岡比亞國分隔),路程要走一晝夜,因有外國遊客,服務自然要具國際級水準。還有行走離島的大型客船,兼有位於該國北部與毛里塔尼亞接壤邊境的客車渡輪,因設備簡單,每次可載八至十部車輛,人車上落需時。在河道服務事業,因當地經濟發展所限,內陸少有興建通車穚樑,人民只能使用地道木艇。

船艇是以人手打造,屬世襲的事業,巧工取大型樹幹,用斧子和鐵鑿,在木板上鉋打啄磨,加上柏油將木板封好,塗以光油。製造一隻小木艇需時約五至六週,較大和複雜的船可用上三個月。成貨交易後,買主為船艇作一番慶祝,又向鬼神祈福庇佑。

內陸河川的船艇服務需求殷切。往來河道兩岸的乘客中,有平日作買賣的商販,有忙碌辦貨的商人,有載運牛羊的牧民商旅,更有載運糧食和各樣貨品的人等,但這些船運未能剩載巨大物件,如木頭車,馬匹,車輛等。曾有一處內陸國家的人,要載運車輛過河,河水深度之故,車馬不能橫渡。他們最後使出妙計,車主請修車工人將車拆件,拆至剩下車殼和車引擎,用木艇載運引擎,又顧用幾位壯丁以頭頂扛抬車殼,一塊兒走進水裏,橫越河道,直走往對岸,然後再將引掣車件再重新組合後,再開動行走。

大眾情願選用木艇過河:筆者曾在一處坐落河道兩岸的市鎮居住,近年該市在偏遠一處興建了水壩,水流增加,致令近橋的水位高漲;再加上陸運交通發展日增,舊橋不勝負荷,之致增興建了有一座鐵橋,促進了該市的陸運發展。然而,雖有了鐵橋,木艇運輸生意依然暢旺。原因是兩岸河堤頗長,每天往來兩岸的辦貨商販和購物者眾多,一般老弱婦孺的居民,要過河時,若上落地點距離鐵橋遠,便需走過一大圈,還要僱用馬車或木頭車,既費時又花錢。對這批市民商販,選用木艇過河出入,每人頭只需花費幾毛錢,既慳錢又省時,而且比用鐵橋接送量更多呢!

船艇還有別的用途:艇主除了日間用作謀生外,黃昏時,他們還可撐船到河中央撒網打漁,增多了一項家庭收入進賬的途徑。在沿海某些地區,當地漁民使用大型的木船,聯群結隊出海,從黃昏至翌日清早,一晝夜出海作業,也有黎明至黃昏出隊。群艇歸航時,引來岸上群眾哄動地爭相選購肥美的海鮮。此外,當地也有使用木艇工具來經營河沙運輸業。他們顧用艇主的船到指定地點,聘用工人先到河流淺水地方,挖掘河牀的幼沙,用木艇載運這些河沙到河邊一處堆放,等候大貨車再將沙運往建築地盤。這項生意利潤可觀,因沙質幼細而沒有雜質如石灰,這對建築業有利,吸引相當多的顧客。

船艇經營和保養:船隻航行選用之推動工具各有不同。一般業界多採用柴油摩托機開動;但在較偏遠地區的河流,艇運業多以人手操作,他們使用長木桿搖魯來作推桿。船主也很重視保養船身,在休作日子,會將艇拉上岸,在艇身和底部加以修補和添塗油漆,晚間更設看更守護。

木艇這行業,在非洲偏遠僻壤的地區,為大眾日常出入提供了許多服務的便利,以艇運謀生可養活一家大小。由經營小河客運至聯群出海作業,船運業已經成為傳承的「過河」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