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浩斌
不知道各位讀者有沒有認識聖經中的《詩篇》?在星期日的崇拜有沒有使用《詩篇》?崇拜的講道有沒有用《詩篇》為講道的題目?在筆者熟悉的華人教會中,在星期日的崇拜使用《詩篇》的非常少,而大部份時間使用《詩篇》時都有斷章取義之嫌(只從某些經文上使用一兩節經文應一時之急)。這可能是我們太愛短線的投資,而且十分愛使用「金句」支持自己的意願而忽略上文下理,各位需要明白這樣去了解聖經是十分危險的。另外在星期日的崇拜當中,《詩篇》的讀或唱也是非常罕見的。其實,《詩篇》是一個寶藏,值得我們用心去發掘。
《詩篇》在教會的歷史
《詩篇》的本意是為會眾一起唱的詩集,並且在歷代教會的崇拜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期教會《詩篇》的頌唱分為兩類:對唱詩篇(Antiphonal Psalmnody)和啟應詩篇(Responsorial Psalmnody)。第四及第五世紀最重要發展的項目要算是啟應詩篇,獨唱者唱出某段詩篇,會眾使用選定的詩篇經文做回應的副歌。後來中世紀音樂發展快速,音樂專業造詣標準方面提高得很快,不過在這時間,音樂變成一種表演。而且,這時期開始禁止平信徒在教堂裡唱聖詩。康士坦斯會議(the Council of Constance)在1415年下令處死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領袖胡司(John Hus),把他燒死,並發出諭告:「平信徒不准傳講聖經,不准解釋聖經,更不准在教堂公開唱詩。」因此,崇拜是少數特級人士的職事而不再是會眾的整體行動。在宗教改革期,因為加爾文認為聖詩是人為作品,而《詩篇》乃上帝所默示,所以他恢復《詩篇》的詠唱。後來以撒‧窩特爾(Isaac Watts,1674-1748)認為唱詠詩篇比較,他開始寫作詩篇為內容的聖詩。(參:韋柏《崇拜:認古識今》,宣道出版社,2003年,頁230-236)
信徒喜愛《詩篇》的因由
《詩篇》之所以受聖徒喜愛是因為《詩篇》其中記載聖徒對上帝透露最真摯的心聲。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韻文詩篇集的序言中(Preface to the Psalter)扼要地說出《詩篇》受聖徒喜愛的幾個原因:
「詩篇最偉大的地方,豈不是在於人受風暴四襲而發出這種心底之聲麼?你在哪裡能找到像讚美和感謝的詩篇那樣歡欣的語句呢?在其中,你能看透所有聖徒的心懷,就如看透美麗的花園一樣——不僅如此,就如看透天堂一樣,看見心田,因上帝的恩澤而從各種愉快的思想中開放美麗的鮮花。在另一方面,你在哪裡能找到比哀哭的詩篇憂傷更悲憫的表達呢?在其中,你又看透所有聖徒的心懷,就如看透死一樣,甚至看透地獄一樣。在上帝的震怒之下,各式各樣的煩惱都出現了,那是多麼的淒慘幽暗!同樣,當他們提到恐懼與希望的時候,他們所用的言辭也是如此盡致……。
最妙的還是在於他們用此等言詞的時候,都是向上帝說話,也是與上帝談話。這便賦予此等言詞雙重的真摯性與活力,因為當人與人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所說的都不是這麼迫切地出於肺腑,或這麼熱烈地活潑懇切。所以,詩篇便是講聖徒行跡的書,而每一個人,姑無論其具體情況若何,都能夠在它裡面找到恰恰和他的情況相應的詩句,似乎它正是特別為他說出的,以致他不能夠說得更好,或找到更好的詞句,或希望有更好的表達。而這種情形也是善的,因為當這些詞句使一個人快意並且與他情投意合的時候,他便確知他是和聖徒相通的,確知聖徒所經歷的情形,也正是他目前所經歷的,因為他們和他自己都在一同唱著一首詩。如果他能夠像他們一樣向上帝說話,情形就更如此,因為他必須用信心說話,否則,若他是一個不信的人,那些話就對他毫無意味。」(1513年版德文譯本詩篇序文,戴盛譽譯。見《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路德選集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年)
具體的實踐
正因為以上這幾個原因,加拿大教會音樂事工聯同美國基督教改革派的加爾文基督教崇拜研究所(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 Worship)合作主持一個為“詩篇伴我行”(Psalms for all Seasons)聖詩頌唱節。英文seasons可以詮釋為天氣季節或四季,但也可以解釋為人生遇見有酸甜苦辣的起伏。許多世紀以來,《詩篇》一直是神的子民在禮儀和靈修生活的主要的資源。《詩篇》有豐富的種類,包括有宏偉的讚美詩、流露了淒美的祈禱、更加有忠實和認真信仰認信。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聖詩頌唱節,可以把崇拜材料注意焦點回到《詩篇》那裡去,令到更多人去學習在崇拜中使用《詩篇》。
如果各位對是次的聖詩頌唱節與工作坊訓練有興趣的,請瀏覽加拿大教會音樂事工的網站:http://www.ChurchMusicMinistr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