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亞元
在今天文明發達社會,人們經濟較穩定,忙碌過後享受美味,追求品味和新鮮感,而城市人少有在家煮食習慣。在非洲發展中的國家,城市人生活工作不太繁重,消費力有限,餐館業又沒有出現競爭現象,食譜中的選擇多屬外國飲食口味,也有夾雜的地道口味。若真的能將本土的餸菜美味搬到城市餐館呈現客人前,還需要一段頗長時間和努力。與其討論城市的美食,倒不如到鄉間認識地道的美味,猶如家人圍著吃的甜美時光。
家有糧餉。鄉郊的生活純樸,要到五日一次的墟期可以找到什麼,婦女為此要費一番心思,她們多為尋找補給品,或以物換物。 以農耕為生的村民在家設有穀倉。秋收後,在家屯積起全年所用的糧食,基本有五穀,如小米,玉米,大米,其他農產有花生,洋蔥,棘椒,曬乾物有六角豆,青豆等,地道加工釀製食料有蕃茄乾,花生醬,及植物礙固油等。家中若有飼養禽畜便可減輕生活開資。地源有別,鄉間有肉類和穀物供應,城市有進口食品,人們雖有現金和經濟力,但仍多依靠鄉村土產。菜蔬種植是限於季節性的,每年十一月至二月天氣清涼,秋收冬藏後,村民才有空閒種植菜蔬,但洋蔥和蕃茄是例外,可全年生產的。
每日三餐。一般家庭每天進食三餐。非洲人進食時間,早餐若在清早八時,其餘兩餐在下午二點和晚八時後才進食,不單是因習慣,在穆民村落也因宗教緣故,選擇在祈禱後才進食。早餐吃的多是昨夜剩下的餸菜或糕點,喝羊奶或清茶。午餐多為吃飯,鄉郊農耕期,人們是吃小米糕。飯熟後,再把白飯先用蕃茄醬或美極精加色與味烹調。餸菜多少不定,通常有蘿蔔,矮瓜,西白菜,小許肉食如雞或牛羊,肉是骨連肉一起烹煮的,又添上地道的燈籠椒,最為惹味刺激,引發胃口食慾。食料中,除了吃大米,也用小米作成粉狀,以鍚盤盛載。然後,預備一個餸汁,以奶和少許花生醬混合,將汁倒在盤內,讓小米粉浸透汁後才可進食。食料也有意粉,通心粉,各種也預先用調味料烹調後,再添上配菜。
煮食天職。婦女每天要負起取柴挑水等家務,又主理全家飲食,滿足各人肚腹,所以婦女們每天多在廚房內團團轉地忙過不停。由於家庭成員眾多,每餐用飯的人丁可達廿至卅人,包括小孩和寄宿的遠親子姪,這些家庭每天煮食都弄起大鑊飯。廚房主理吩咐幾位婦女先在地上備好幾隻大平而圓盤上,分給孩童,成人,婦女組等,將飯放在盤內和掃平飯粒,然後在其上放上各種餸菜食物,擺放有秩序。然而由婦女將飯菜盤送到各組,又遞上洗濯用品。
圍著吃。非洲人進食時,都是聚在一起吃,有分男丁,婦女,和孩童各在一堆,以大布或蓆子蓋地,在其上放上飯盤,又備有水桶,或洗手盤,和一個裝有清水的塑膠水壺,各人輪流從水壺倒出水來洗手,又請旁友幫助倒水。因進食只用右手取吃,固此有時只洗右手便可。各人圍在一起坐在地上,一足踹曲在地上,一足以膝曲放在前,各人用手取點餸菜連飯粒圈在手掌中心,用手慢慢搓著,在手心內搓成飯團如小球,及至飯球堅實不散,沒有半點黏在手指或其手掌邊時,食者便將飯球用指頭將之推入口腔內,慢慢嘴嚼。進食時,旁人也有禮地用手撕開肉片,遞給旁人以示敬意。
款待貴客。若有宴請貴賓,家廚都有特別預備兩盤餸菜,頭盤是一般的飯加上菜蔬,次盤是另外的材料如通心粉,意粉添上肉食等,此為對特別賓客的款待。飯後也給各人洗濯清潔。在美味餘慶之餘,又給各人又奉上清茶,間有水果侍候,如西瓜,木瓜等。不過,在鄉間和不是果實季節,就未能奉上。
中非異同。與中國傳統類同,非洲人也重視一家人圍著吃喝,是凝聚家人情感的時刻,增強各人間互相依伴,確認自已的身份。為了能與家人聚團共吃,就算烹煮備食有多辛苦,外出工作的地方有多遠,他們也是甘心回家共膳和竭盡所能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