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種的比喻與逾越節《哈加達》

˙舟子˙

有許多人都知道耶穌所講的,撒種的比喻。最近從一個網站〔以色列美角〕裡有一篇文章,向讀者們交代了一下這個比喻和猶太人的文化背景,和一般基督教文化的看法還稍微有點不一樣,但有點意思。

撒種的比喻說到:「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馬太福音13:3-9)

耶穌的解釋是: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馬太福音13:19-23)

在猶太人過逾越節時,他們會提到「哈加達」(Hagaddah),「哈加達」就是逾越節的故事。這故事裡說到一家人有四個兒子A、B、C、D。A很注重猶太人的傳統,把出埃及的故事和逾越節的傳統一絲地記住了;

B是相反的,他根本不在乎猶太人的傳統,他覺得那些都是過去式了;C比較單純開放,守節就守節,忙起來不守也無所謂;D是個懞懂之人,心裡有很多問題,但是不知道怎樣問。

在「哈加達」裡四個兒子中只有B是負面的,其他三個都是正面的好兒子,C和D都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A的智慧來幫助他們成長。根據彌賽亞猶太拉比的解釋,會用比喻通常是因為有些敏感議題不能講白,特別跟政治有關。耶穌用四種泥土來代表四種以色列人,因為在閃族文化中,並不是像羅馬希臘文化中只分兩種—好及壞,而是有四種情況,好的、壞的、和兩個在中間又好又壞的,就是白的、黑的和兩種灰的。

大多數人聽到福音不會一下子成為好土,但是有許多人經歷過其它三種泥土的過程。

「哈加達」和人生的經歷幫助我們明白,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種子,雖然被日頭一曬會枯乾,只要澆水再培養一下,再加些土,或移植,它可能可以繼續生長;落在荊棘裡的種子不一定會死,只要除掉荊棘就有繼續活下去的可能。

很少人聽到福音後就完全處於一百分的好泥土狀態,所以不管我們在怎樣的過程裡,要記得跟隨主是一場馬拉松,有時雖然心靈怠到枯竭,有時被世上的雜事擠得忘記了主,但是只要繼續跟隨,重新跟隨,有一天都會變成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