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不一定有真相

不鳴

有圖有真相,是近年一句非常流行的網絡語言。在資訊泛濫的網絡世界中,太多不盡不實的資訊及報導,大眾開始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張相片或一段視頻,更成為事實的確據,即英文成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畫勝千言)。

由6月初開始,香港由反修訂《逃犯條例》所引起的社會運動不斷升級。從一百萬人上街、二百萬上街,再出現7月21月元朗白衣人暴力襲擊,之後發展成警民對立及衝突,廣泛不合作運動及罷工、罷課、罷市的三罷行動,運動遍地開花,支持的群體亦不斷增加,醫護界、其他紀律部隊,甚至公務員隊伍亦忍不住發聲。運動的發展不斷變更,後期更演變成一幕幕警方及示威人士的暴力衝突場面, 造成的社會撕裂亦更嚴重。

作為身處海外北美洲的香港移民,本應不該給予太多意見,但無論新聞及網上的資訊與視頻可以說是鋪天蓋地,令我們猶如置身現場,畫面的震撼力更觸動不少人的心靈。市民大眾往往從所見的相片、視頻及相關報導而形成自己的立場,加入成為黃絲或藍絲的一份子,繼而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觀點及轉載相關視頻。朋友之間,因不同立場而出現爭拗,在社交群組「離群」或 「unfriend」的比比皆是。隨著香港分裂惡化,朋友間的爭拗更見極端,甚至靜默的一群也往往被迫要表態,情況近乎失控。

圖片及視頻非事實的全部

深信自己立場的人士當然有自己的理由及觀點,但不少是基於自己所見的一些視頻,圖片或報導,而且相關視頻愈看得多,情緒愈易波動,能作出理性分析的可能愈低。作為新聞工作者,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盡信一張相片、一段視頻,甚至是一段新聞報導,原因包括:

  1. 現今科技先進,改圖或剪輯視頻絕非難事,有圖不一定是真相。
  2. 即使相片及視頻均是未經剪接的原圖,但附加的標題、說明、或旁白卻可以帶有創作、誤導或煽動成份,須要自行判斷。
  3. 如相片及視頻均是真的,但並非代表事實的全部。如相片及視頻顯示均有示威者武力攻擊警方,可能只是極少數的個別例子;可能是示威者先遭受警方武力對待才作出還擊;甚至片中的穿黑衣戴面罩的人士並非真正的示威者。同樣地,如相片及視頻顯示均有警員暴力攻擊示威者,可能只是極少數的個別例子; 也可能是警員先遭示威者襲擊才作出還擊。
  4. 出自大報章及大電視台新聞報導的也未必可盡信。各大傳媒不少都有自己的立場,採訪和編輯方針均有所不同。不少評論已發現,某些電視新聞在做直播示威衝突場面時,比較接近現場實際情況,但當在主要新聞報導時,經剪輯的報導經已「避重就輕」。至於其他眾多的網上新聞或資訊平臺,立場背景及報導的專業水平均存有極大差異,市民大眾真的要自行選擇。

留意前文後理自行判斷

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使用「假新聞」(Fake News) 一詞批評對他進行負面報導的媒體。但實際上,不論傳統媒體或網上的大量資訊均未能完全反映事實的全部,尤其香港的情況比較複雜,大眾必須小心選擇,多作比較,一些老牌及信譽良好的媒體,可信性仍然稍高。香港新聞工作者區家麟提出識別假新聞的幾點基本步驟,很值得參考。

  • 設立預警系統:不輕信令人嘩然的圖片或文章;
  • 訊息源頭要清楚:判斷來源的可信度;
  • 不要只看標題:可能文不對題,要看完內文才轉發;
  • 留意評論:參考讀者留言澄清錯誤。
  • 留意日期:留意報導日期,是否舊聞新推。
  • 搜尋相片:利用Google圖片搜尋,看看是否舊相亂用,或文不對圖。
    有片未必有真相:要判斷片段前後發生甚麼事;
  • 調查及統計資料要細心讀:避免統計誤用;
  • 小心斷章取義:要留意前文後理,撮錄有無扭曲。

最後,以香港五十四位不同宗派教牧及信徒領袖於8月上旬發表的聯署牧函作結。牧函希望各方表達訴求時務必克制,執法當局也不應濫用權力和武力,港府應採取措施化解是次危機,而成立具公信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可使香港重返正途。他們又呼籲全港信徒彼此同心,尋求合一,為這城代求。「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西三: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