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邊緣臨界點

撕裂邊緣臨界點

˙秋霖˙

社會有衝突矛盾,猶如在工作機構有人事問題,或是婚姻關係不和,不能共同面對。當一個關係到了撕裂如此嚴重的地步,我們該如何處理面對?當一個家庭的關係撕裂,可能是以分手結束。往後,可以重新發展另一段新的關係。當一份工作,若是關係已經成為沒法合作,會以解僱或離職作結;之後,可以重新開始新工作的尋找。當社會層去到撕裂時,各方陣營壁壘分明,政府與民間的衝突白熱化,暴力升級,濫暴、濫權等,造成更多報復性襲擊。最後會是如何止息?香港現況似乎已經到此階段。作為社會一份子,又如何面對呢?以正能量思考原則去看,可以有甚麼出路?本文嘗試提出個人觀點討論。

筆者雖身處加拿大,仍有不少親友同學在香港,這幾個月來的心情和焦點都是離不開香港事態發展。在與朋友交談中,深深體會到當中難處。友人的兒子去參加遊行示威,不敢問:「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要不要留飯?」怕會引起爭吵,更怕兒子不回來,或是滿身受傷回來。朋友中有青年人子女的衝突。折衷辦法是彼此避開見面,不同枱吃飯,不同時間出現,各有各出外活動時間表,為的是避免正面交烽,恐怕父子母女都「冇面俾」!

面對社會重大撕裂,不少人都簡單化把別人的言談觀點而分類歸邊,往往是二分法,即非友即敵,這是筆者不贊成的。不同意政府政策措施,不等於必然是帶有暴力傾向的勇武派,也可以是法律界、醫療界或宗教界的意見。香港一向都容許有廣闊政見空間,不會因政見不同而被排擠打壓,這也是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的基礎。在此基礎下,具有正能量的人,可以按自己的取向而採取不同而積極的回應。]首先,在個人的政見理念上,筆者認為每個人都可以不同,更不必要絕對相同。對於政見看法,可以由完全不問塵世事,以至全情投入,都是可選擇範圍。在這個寬闊光譜中,筆者嘗試粗略地分為三大類。而在每一類的選取,沒有誰對誰錯之分,更沒有這個比那個更好,或更正義,社會本來就是容許不同光譜,不必要因為不同意見而傷感情。

一. 避政離塵,各自修行:

社會上總有大批人是對政治事務不聞不問的,這已經是普遍被接納的現象,亦即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政治冷感」群。這群人可以如常工作、娛樂、學習,只是不參與任何社區活動或政治集會。他們可能是熱心的義工團體、詩歌、音樂、舞蹈、話劇、橋牌、象棋愛好者,或是活躍行山、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旅遊組,或敬虔信仰追尋者。他們有自己追求滿足的活動範圍,只是對政治沒有興趣,但不理會其他人參與示威的情況,也不會與他們論政,但可以是同學、同事、鄰居、朋友關係,只是不涉談政治。

二. 留意時事,個別關注:

隨著互聯網發達使資訊快速廣泛流通,人的知識水準提升,使關心社會及政治非常方便而普及。這些客觀因素使我們對政治社會狀況快速瞭解,也加速對事件的參與。從正能量角度看,我們都願意自己對社會有貢獻,不管是勤奮工作準時交稅,或是參與社會建設活動,甚至是積極助選、從政、加入政府公務員行列,都是正面而積極的。對於政策不滿而以反對黨姿態出現,促使政府改善,也是對社會的貢獻。七、八十年代的社區發展,社工在香港發揮了極其重要角色。

至於對現時社會普遍瀰漫著非友即敵的二分法,支持政府或支持示威者,但非人人都同意。由於個人思想、觀點,與工作機構(特別是任職政府公務員、警員)可能有出入,很可能會出現「機構與個人目標不一致」。筆者認識有些朋友在政府工作如醫院、稅局、房屋署等,仍然是一切如常工作。事實上在2019年8月2日,據報當日有近四萬公務員參與公開集會,呼籲政府聽取民意。可見不少現職公務員是不畏秋後算帳,會中有意見表示「公務員守則第一條就是維護法治,法治超越特首。」(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發言)顯示了他們對時事的關注,緊貼發展過程,也有其理性分析事態,對於哪方濫暴、濫權,有一定的判斷。他們的參與,說明了「老闆也不怕」,不用投鼠忌器,甚至乎不因為保飯碗而不敢表達意見。

三. 積極參與,投入支持 :

第三類是積極參與支援,按不同能力、資源,可以作前鋒,也可作後盾。參與此類別的,是有其觀察、思考,以及不同角度的衡量。當涉及暴力時,亦應按自己可以理性通過的理由作決定,特別在破壞公物行動上,會否波及市民?若然有所猶疑,便應退出該位置,可考慮其他較適合的角色。積極參與社會行動,很容易與相同意見的同路人有惺惺相惜之感,同時也容易受到小組壓力影響,抽身不易。作為理性主導的人,常常要平衡感情投入與理性思考(如是否合適合法?),保持客觀平衡。倘若不然,自己以為投入支持卻反變成暴力施予者。筆者認為,參與不一定走在最前線,仍然有很多途徑支持,耶穌也說即使給小子一杯涼水已是一份支持。(太10:42)

黑夜之際,期待黎明:

在新聞報導上看到不少破壞地鐵、政府建築物,甚至黑衣人圍打個別人士,圍打警員,放汽油彈等,都顯示出不必要的暴力,亦有不少民間不滿之聲。如何取捨平衡呢?筆者會考慮按個人所能承受的力度而定。不想有受傷機會,便不去現場示威或作出暴力行為;不想有可能被警員拘捕,便不去群眾集結的熱點。停止虛耗,保留實力;青山仍在,他日可再。

面對社會撕裂,是令人難過的。「反送中條例」演變至今已有三個多月,事情已出現眾多變化。現時雙方都有過份濫用暴力之嫌,雙方都指責對方,也都有錄影証明。正如筆者在上期所說,紛爭總有完結日,衝突也有止息時。終有一日是要重建社會家園。風雨過後期待有彩虹,我們要用甚麼態度去預備迎接彩虹呢?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