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學德
導讀:蒙佩森牧師說:「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上溫疫;但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願意試一試,因為善良需要傳遞下去,後人們要記住善良。」
自從武漢封城後,看到兩三篇文章寫到了在英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村裡人為了防止瘟疫蔓延,自願隔離,甘心捨命。
我不知道幾個村民的名字,但也許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督徒,或者,清教徒。他們的牧師叫蒙佩森。
在他們做出決定的那天,蒙佩森牧師在講話中引用了約翰福音15:13:「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這是耶穌當年在走上十字架之前說的話。
這個故事發生在英國,那是360年前的事,那一年是1666年。
英國那個村子叫伊亞姆(Eyam,中文又譯為:伊姆,亞姆),坐落在英國中部德比郡的山谷內,位於曼徹斯特東南側大約35英里。居民大都是開採鉛礦的礦工,開採出來的鉛供應英國南北的需求。因此,英格蘭政府就把連接南北的交通補給點設在了伊亞姆村,它成了英國南北商人的必經之路,不過,英文裡沒有「九省通衢」這個詞。
據歷史學家估計,村子裡當時的居民在350到800人之間,多少年來他們一直平靜地生活在那裡,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直到那一天,1665年之夏,一切都被改變了。瘟疫——黑死病傳播到了伊亞姆。
村裡有個裁縫叫亞歷山大•哈德菲爾德(Alexander Hadfield),他收到了倫敦商人寄給他的一包布料樣品,萬萬沒有料到,包裹裡面有跳蚤,跳蚤帶著瘟疫的病毒。
大災難開始了!
不到一周,哈德菲爾德的助手喬治•維克斯(GeorgeVickers)就染病身亡,成為村中的第一個鼠疫受害者。
讀這些故事時,我已經被打動了,但沒有想寫的衝動,直到今天早上,我讀BBC的中文新聞,突然發現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伊姆村:隔離黑死病的寧靜村莊」,是埃莉諾•羅斯(Eleanor Ross)在2015年12月1日寫的。讀後深深感動。
接著順藤摸瓜,上谷歌查閱了多篇文章,發現了另外一個關鍵的文章,它也是出自於英國廣播公司新聞(BBC News),發表於2016年11月5日,題目叫「Eyam plague: The village of the damned」(伊亞姆瘟疫:該死的村莊。)
還有網上的好幾個視頻,最著名的就是這個——「Eyam plague – the story」,整整十分鐘。它們提供了好些新的資料。於是我要寫了。
小愛德華•庫珀(Edward Cooper Jr.)成為鼠疫的第二位受害者,他於1665年9月22日去世。瘟疫席卷了整個社區。從1665年9月至12月12日之間,有42名村民死亡,到1666 年春天,許多村民要逃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兩年前,1664年4月開始擔任這一教區的牧師威廉•蒙佩森(William Mompesson)站出來了。那一天是1666年6月24日(一說5月),村子裡舉行了一次公開會議,蒙佩森牧師告訴他的教區居民,伊亞姆村莊必須封閉,禁止任何人進來,也禁止任何人出去。
這意味著讓被瘟疫感染的人在這裡坐以待斃!可以想像,要說服村民,蒙佩森牧師將面臨著多麼大的困難。並且,可能是由於某些宗教觀點不同的原因,村民們不喜歡也不信任蒙佩森牧師,這些村民中的大多數人一直是克倫威爾及其清教徒政府的支持者。
為了說服村民,蒙佩森牧師請他的前任托馬斯•斯坦利牧師(Thomas Stanley)來幫忙。斯坦利牧師是清教徒政府的支持者,深受村民的歡迎,自兩年前被撤職後,據歷史學家,伊亞姆博物館主席肯•湯普森說:「斯坦利一直被流放到村子邊緣。」
湯普森說:「但是,他們同意會面,他們制定的計劃非常了不起。」據蒙佩森牧師妻子——凱瑟琳•蒙佩森(Catherine Mompesson)的日記,當蒙佩森牧師說服村民的時候,斯坦利牧師就站在他身邊。這個畫面深深感動了我。這就是牧者。
凱瑟琳還寫到,在會議期間,人們對蒙佩森牧師的計劃的明智性產生了許多疑慮。但是,在斯坦利牧師的幫助下,剩餘的村民勉強同意了該計劃。
斯坦利曾說過:「隔離(Cordon sanitaire,直譯為設立警戒線)是處理鼠疫的最有效方法。」
蒙佩森牧師說:「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上瘟疫;但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願意試一試,因為善良需要傳遞下去,後人們要記住善良。」這段話被刻在伊亞姆村中央空地的紀念碑上。
上帝本為善!
蒙佩森牧師說:「如果你們同意留下來,自願地選擇死亡,我將竭盡一切所能幫助你們減輕痛苦,並與你們生死與共,絕不分離。」
他告訴兄弟姐妹們:「我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願看到附近的社區荒涼。」
這就是對耶穌所說的兩個最大誡命的註釋:愛上帝,愛鄰如己。
我想,正是這樣的愛打動了人心。伊亞姆的基督徒也願意像他們的牧師一樣,跟隨主耶穌基督的腳步,為朋友捨命。這朋友就是他們的鄰居,那些生活在附近村莊的村民。
這次會議還作出了另外兩個重要決定:第一、每一家的死者,由自己掩埋;第二、在瘟疫期間,禮拜天的主日崇拜從教堂內轉移到教堂外面,露天崇拜。
就這樣,會後,在距離村莊大約半里的地方,村民們用石頭壘起了一圈圍牆。他們並在上帝面前立誓,寧死也絕不跨過這道牆。
就這樣,260多(一說267)位上帝的兒女死在了牆內,他們只留下了一塊塊墓碑。
(在石匠去世後,村民們只好自己刻墓碑)
三百多年過去了,那堵牆的遺跡還在,那些墓碑還在,它們雖然無言無語,但日日夜夜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著信仰、盼望和愛,訴說著由耶穌之愛而產生的偉大勇氣。
對,作家布魯克斯從中看到了最珍貴的「勇氣」——「人類最需要的是勇氣,勇敢起來,終將迎來新生。」
她依據伊亞姆村民的故事寫了一部小說:《奇跡之年》,翻譯成中文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 2006年出版發行。
伊亞姆的南邊有一口蒙佩森井(Mompesson’s Well)。村民們在那段圍牆的岩石塊上鑿出一些孔,把用醋泡過的硬幣放在孔裡。他們相信醋可以給硬幣消毒。周圍村莊的人會把錢取走,然後留下一捆捆肉、糧食和小飾物作為回贈。我沒有看到一個資料說有人偷錢,或者,囤積食物,或者,哄抬物價。
1666年8月,天氣炎熱,瘟疫達到頂峰,有時,村裡一天內會死去五六人。蒙佩森牧師在信件中如此描述:「空氣中流動著『悲傷與死亡』的氣味。」
幾篇文章中都記載了一個故事:
就在8月,就在短短的八天裡,伊麗莎白•漢考克(Elizabeth Hancock)先後失去了丈夫和6名孩子。一次又一次,就像其他的村民一樣,把繩子綁在死去親人的腳上,拖著他們走出家門,走出村莊,把親人埋葬在家庭農場附近。
那就是視頻中一再展現的那塊教堂之外的墓地吧,有七塊墓碑,一塊塊地立在那裡,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後,碑文上我看到最清楚的文字就是一個個的:「1666!」「1666!」
漢考克是這場瘟疫中的唯一倖存者。有誰能想像她的感受!主啊,她可曾從祢那裡得到少許的安慰。
也是在這最恐怖的8月,1666年8月22日,蒙佩森牧師和妻子凱瑟琳在附近的山丘上散步。那時,因著幫助村民,凱瑟琳已經感染上了鼠疫,那天,她對丈夫說:「我聞到了空氣中的甜味。」當時,那是鼠疫患者在死前聞到的味道。
第二天早晨,27歲的凱瑟琳永遠離別了人間。她的墓地至今還留在伊亞姆。看著這些文字,我一再想,在這樣艱難的日子裡,蒙佩森牧師如何安慰那些垂危者,那些死者的家人?
也許他會說:「親愛的弟兄姐妹,天堂裡沒有瘟疫。」也許他會說:「為了其他地區不再沉陷,我們甘願成為一個孤島,與他們隔絕。」也許他會說:「就是痛苦與死亡,也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離。」我不知道。
不過,蒙佩森牧師在信件中流露了自己的心聲。現任教區的牧師邁克•吉爾伯特(Mike Gilbert)說:「讀蒙佩森的信時,他一定以為自己快死了。他在信中寫道:『我是一個快要死的人。』」他又寫道:「我要將要在痛苦不堪中死去,任何人對此都無能為力。」
吉爾伯特說:「儘管蒙佩森很害怕,但他還是堅持那樣做。絕對有天堂的希望促使他們能夠繼續走下去。」
那村民們會說什麼呢?也許墓志銘道出了他們的心聲——為了避免傳染給5歲的女兒,礦工荷若夫婦把自己關在地窖內,在他們的墓碑上刻著:「親愛的孩子,你見証了父母以及村民的偉大。」
醫生寫給回娘家的妻子的臨終之言:「原諒我不能給你更多的愛,因為他們需要我。」牧師威廉寫的是:「希望你們把善良傳遞下去……」
瑪格麗特•布萊克威爾(Margaret Blackwell)是倖免於瘟疫的少數村民之一,她的直系後裔普蘭太太說:「儘管面對如此可怕的絕境。但是每個家庭都對上帝有強烈的信仰,他們不懼怕死亡。」
秋天到了,從9到10月,伊亞姆的疫情才逐漸趨緩。1666年11月1日,20多歲的農場工人亞伯拉罕•莫爾滕(Abraham Morten)成為最後一個死於黑死病中的遇難者。
瘟疫突然沒有了。
就這樣,260多位伊亞姆人的自我犧牲,阻擋住了鼠疫蔓延到英國全國,使成千上萬的英國北方人免於黑死病的滅頂之災。(文字資料綜合多篇網絡文章,照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