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童話與神話

作者:柴鄭玉雲師母

人生就是故事,故事寫照人生。故事可以讓人想像、寄情和歸屬。童話引人探索美善奇幻的世界,神話引人探索神秘多變的世界。

  1. 童話:映照純潔與希望

童話給孩童提供一個可信可親的世界。周圍的東西都有生命,有感覺,可以傾聽、說話和嬉戲。童話大師安徒生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衣》、《醜小鴨》等作品。看似稚嫩的童話,卻充滿豐富的人生哲理。優秀的童話故事和魔幻電影離不開奇趣、奇幻、奇情的題材,以及正面的道德觀,例如:真情與捨己、誠實與勇敢、夢想與希望、離惡與就善、正義戰勝邪惡等元素。童話的世界不只是孩童需要的,也是成人需要的。世界縱有荊途險阻,仍需信守純潔和希望。

2. 神話:尋找安身與立命

起初人把自然力量和英雄人物神格化,奉為神明來膜拜。民間的偶像崇拜不外乎求福避禍、天從人願、贖罪除疚和行善積德等。自古人類的宗教共感,離不開善惡報應和來生歸宿。人類從神話和宗教尋找安身立命的支點。自理性主義抬頭,人們不再以「神的意志」去理解世界,只憑理性去解釋和掌控世界,並把神從生活驅逐,單以「人本」作為現實的中心。可是,理性主義沒法應對災禍和苦罪的張狂。當後現代主義興起,更揚言世界沒有絶對的真理,於是相對主義、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橫行。新紀元思想也蔓延全球,宣揚「魅力」的「神話」,標榜潛能無限化和萬有神聖化。以為人只要發揮潛能,就能自我提升,甚至成為神。自我中心的尋神記只會上演「人造神」,「人成為神」的神話。

3. 尋神:堅忍直到天國之城

離棄了真實的中心,普世價值分崩離析,言人人殊。可是,人類終極困惑從未止息過,奈何「世界或我從那裡來?」「我是誰?」「我將往那裡去?」這是有關生死、意義和歸宿的召喚和吶喊。然而,歷來就有人順應內心的渴求去追尋永恆的主宰,獨一的真神。經典的「尋神記」早已出現於約翰.本仁的著作《天路歷程》中。1766年約翰.本仁(John Bunyan)為了堅持信仰下監。他在獄中寫成了《天路歷程》。這書曾經是全球最暢銷書第二位,僅次於聖經。這是一本寓言文學。主人翁「基督徒」為了到「天國之城」,途中經歷不少的考驗。他逃離「將亡城」,爬出「灰心沼」,途經「名利場」,攀上「困難山」,跨出「安逸原」,途經「憂鬱潭」,走過「虛榮村」,闖出「懷疑堡」,渡過「死亡河」,終於到達「天國之城」,進入永生之境。

童話和神話映照人類永恆的內心世界,為心靈帶來慰藉和勇氣。惟有上帝的啟示和基督的救贖洪恩領人得著永生。

因著信,我們就明白宇宙是因著 神的話造成的。……但是現在他們所嚮往的,是一個更美的、在天上的家鄉。所以,神不以他們稱他為 神而覺得羞恥;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3上、16新譯本聖經)

(作者:海外神學院神學學士、中國宣道神學院教牧輔導碩士。曾任基督福音堂及中華宣道 會曉麗堂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