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紹光博士
亂世之中,基督徒首要當作的是甚麼?
雖然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昔日身處的境況,不一定跟我們當下的情境完全一樣,但同為亂世,二者並無二致,都挑戰基督徒以及教會群體跟隨基督,被基督塑造,好能符合祂那擔當他者的行動的生命。在潘霍華來說,跟隨基督、被基督塑造,活出擔當他者的生命,無論得時不得時,都當如此。
潘霍华被关押在柏林泰格尔军事监狱期间(图右二)
重視默想聖經 基督臨在的通道
但是,我們在哪裡與耶穌基督相遇,體會到祂的同在,特別在這亂世的時刻?潘霍華的整個神學是基督論式的,他認為基督臨在我們的語言之中:教會群體的宣講;物質之中:教會群體的聖禮;社群之中:教會群體。但是,潘霍華一生之中的兩個轉捩點,卻跟他自己的讀經有關。1932年,潘霍華讀登山寶訓,結果成為基督徒,從言詞上的基督徒轉向真實的基督徒,神學討論的耶穌基督成了他個人生命所遇見並追隨的他者。1939年6月,潘霍華第二次前往美國,但旋即於7月返回德國。因為他在6月26日讀到當天的經文,其中提到保羅要求提摩太到他那裡去:「你要趕緊在冬天以前到我這裡來。」(提摩太後書4:21)就決定乘船歸去,返回德國,面對大戰前夕的家鄉。
教會的宣講,是宣講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教會的聖禮,是指向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教會群體,是上帝所使用的施事者(agent),好宣講及指向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而讓其自身可以跟耶穌基督相遇。宣講及聖禮,均與聖經有關,因為聖經是見證耶穌基督的話語,乃成文的上帝話語。於是,聖經作為成文的上帝話語,就成了耶穌基督臨在的必要通道。潘霍華很重視默想聖經,他主持芬根瓦的神學院,規定學生參與早會以及默想聖經。因此,他在神學地反思神學院的群體生活而寫成的《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就在論獨處時講述默想聖經的事情。面對國家教會究竟是真是假的局面,在大學受訓作牧者的竟然生命空洞,不懂禱告,不懂閱讀默想聖經,那麼德國的教會還有甚麼將來?因此,潘霍華致力要建立一個以祈禱與聖經為中心的神學生群體,他非常重視神學生直接與上帝的話語相遇,而這是默想聖經所要做的。
去除想望欲求 學習禱告的真義
在《團契生活》之中,他講的默想是古教會和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用法,包括了讀經、禱告、代禱。我們在這裡關注的是在默想中的讀經,與耶穌基督相遇,體會祂的同在,但也跟禱告有關。
我們必須禱告,從禱告開始,因為這個時候的讀經,不是釋經,不是預備講章,不是作任何形式的聖經研究。當然,在默想中讀經之先,要弄清楚經文的內容,但進入這過程之中,就當只是等候上帝對我們說話,這是上帝所應許的。
但是,我們往往為自己眼前的困難、心裡的煩憂纏繞、壓制。於是,就要從禱告開始,祈求上帝藉著祂的道,差遣聖靈來到我們當中,向我們啟示祂的聖道,使我們得著光照。這是祈禱積極的作用;此外,還有消極的作用。
祈禱,是祈求上帝消除自己把聖經置於自己跟前,要求上帝透過它來回答我們眼前碰到的困難與煩憂。我們很容易要求聖經所說的話,必須是按照我們的需要來滿足自己,只有這樣,聖經的信息才可以站立得穩。潘霍華指出,過去的日子就曾經要求聖經的信息在「理性」或「文化」或「民族與文化傳統」面前,證明它是站立得穩的,也就是按這些需要而滿足我們。這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上帝跟我們的相干性。」不同時代自有不同的要求,但背後的精神都是一樣。今天我們面對「只有更黑暗,沒有最黑暗」的亂世之中,同樣會帶著我們自己的要求,來閱讀聖經,指望上帝按著我們的要求來跟我們說話,讓我們體會到祂的同在。但是,潘霍華卻反過來,要求我們的當下是對聖經的信息是相干的,而不是要求聖經的信息對我們的當下是相干的。
謙卑安靜等候 成為日常的踐行
因此,我們只得在禱告中謙卑下來,在等候中讓上帝工作,一點一滴地剝落眼前的、心中的種種想望和慾求,然後才會在靜默中與耶穌基督相遇,體會祂的同在。
這種同在是批判式的同在,而不是按照我們的心意而同在,這種批判式的同在,首先批判的是我們跟耶穌基督的關係,不能倒客為主;其次批判的是我們的想望和慾求,並不一定是有益的。在亂世之中,我們想遇上一個怎樣的耶穌基督?在亂世之中,我們想耶穌基督怎樣與我們同在?
在亂世之中,各種聲音紛呈、擾亂我們的心神,催促我們有所行動。只是,潘霍華身處昔日國家、教會的亂局之中,卻不急於有所回應,他教導神學生要靜默,中止自己內在與外在的言說,好等候上帝話語的臨到;要祈禱,去除自己種種想望和慾求,好讓耶穌基督在我們讀經默想時,以祂自己的方式與我們同在。這裡沒有捷徑,讀經、祈禱本來就不是魔法活動,而是長期的、日常的操練和踐行,無論得時不得時,都當如此。潘霍華就在他自己不同的處境之中,遇上了教導登山寶訓的耶穌基督,也遇上了呼召他跟隨作門徒的耶穌基督,並遇上了那位擔當我們一切罪債又求天父赦免我們的耶穌基督……這一切的遇上,都離不開他長久、日常的讀經默想。潘霍華的踐行,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註:作者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本文原刊於 CGST Magazine,2019 年 12 月 20 日,承蒙作者允許轉載,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