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移加新楓情」系列(二)-建立關係 領人做主門徒

作者:卡城華人浸信會— Rev. Tony Wong

現今卡加利當中已有不少香港新移民。卡加利這個城市有三十多間華人教會,而當中二十間是有粵語崇拜的。所以理應有20個堂會可以做到接待香港新移民事工,據悉已經有幾間大教會正在做了。我自己的堂會大概有120人,是屬於一個中小型堂會,處於一個比較舊的唐人社區當中。有人可能會問,如此能做到迎接新移民的事工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也的確有很多的適應與挑戰。在2019年初,因著社會政治的變化,我們已經感覺到會有人回流,但卻沒料這現象推進得如此快速。過去已有許多自己走進來教會的新移民,所以我們發現,我們必須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準備好能承接了嗎?我們有沒有缺失令到這個事工有損呢?

這兩年我們大概整理出來幾點,

第一、教會先要有共識

作爲牧者,有自己的看見和異象,但未必長執同工有共同的看見。中小型教會的長處就是如同一個大家庭。一個大家庭裡會有許多的「家長」,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和對事情看法。可以理解不同的角度會出現,但我們需要接納不同看法並且調整我們的態度來迎接這個接待的事工。我們的目的是要幫助新移民扎根、生活、找到耶穌基督。過往70年代卡加利有許多越南移民,如果那時華人教會沒有接納這些分別從南越、北越來的移民,他們會去哪裡呢?我們必須要回到神國的角度,教會要有一個共識。

第二、接受移居者與我們的不同

我們大部分是80、90年代移居過來,或者千禧年移民過來的。2019後的移民他們是經歷過每天社會動盪的衝擊,内心掙扎過後才決定要離開的,是帶著傷痛的。當他們來到的時候,我們要幫助負責接待他們的弟兄姐妹明白,要放下我們不同的經歷,聚焦在接待,不是來論斷,是與傷痛的人同行。幫助他們在這一個社區裡面扎根,幫助他們找回耶穌基督信仰的意義。在我過去接觸的家庭中,有些已經是基督徒。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心裡,有許多的鬱結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去處理。我們身處在加拿大,很隨意地就作出道德的判斷,但如果我們換位思考,我們又如何呢?我們要學習放低,一有新人來,整個文化一定會改變,我們要接納。要注目聖靈的帶領如何幫助他們。

第三、接納的本質是以關懷先行

中小型教會有一個強處就是關係的建立。在接待新移民事工中,我們强調關懷小組,以關係建立爲先;這必須是特意去做,雖然在疫情當中,仍可以使用視像或是社羣媒體保持關係。當他們過來時,知道有一羣人在這裏等候支持他們。大家要記得,當我們從一個地方移居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路上有許多的迷茫和無奈;因著過去關係的流失,導致憂傷的出現,他們需要很多的關心、接納和同行。這是中小型教會的强項,不是説大型教會做不到,卻是中小型教會更容易做的。

第四、計算可行的事

中小型教會資源有限,我們能做什麽?曾經計算過,共有十多樣。包括接送、介紹醫生、找房子、移民法庭等。我們要坐下來計算,我們究竟能做什麽。有一件教會必須要做的事是— 心靈的家鄉。我們未必樣樣都能幫到他們,但一定要帶他們去認識耶穌基督。當我們接觸這些家庭的時候,很多牧養的機會就出現了。牧養是什麽呢?即時間和陪伴(time and presence)。你與他們的家庭一起去面對他們的征戰、流淚。

五、做他們的朋友

弟兄姐妹們會問,我們能做什麽呢?就是做他們的朋友。嘗試回想當初自己移民的時候,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麽?就是找到朋友與你同行。鼓勵弟兄姐妹可以做的,就是與他們同行,歡迎他們,做他們的朋友。

第六、教會的層次— 事工計劃

是否需要開始新的事工?不一定,只要重新整合原有的事工。例如,我們原有的兒童事工,重新整合來配合新來的小朋友。假設他英語不好,我們就開一個過度性的班幫助他。又例如整合我們原本的互聯網事工,讓新移民透過這個網上信息認識教會。成人小組事工可以多開兩個小組特別針對移民家庭,幫助他們過渡,從漂流到居留。

再來就是門徒訓練。突然增加的人數我們要感謝神,但是教會的目的是什麽?大家都知道,就是建立主的門徒,使他們明白做主門徒的意義,認同教會的異象,服事教會祝福他人。

第七、陪伴我們的弟兄姐妹一起成長  幫助他們接待這些新來賓

我們有一個培訓計劃,栽培一班有心的栽培員,包括接待、瞭解、陪伴新移民。再來就是禱告,在公開的禱告會,也鼓勵私底下紀念這些新朋友。作爲牧者我們的職責就是親自帶領弟兄姐妹們去為這件事情禱告,以身作則,帶人去認識耶穌基督。

最後一點,事工網絡的連接及資源共享。教會之間能夠互相支援,彼此分享資源,將會創造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