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鳴
今年7月1日國慶, 是慶祝加拿大立國154週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國第2年取消大型煙花匯演及實體慶祝,繼績以線上形式舉辦不同活動。不過,今年國慶日黯然失色,甚至包括卑詩省的維多利亞、片迪頓 (Penticton),以及沙省拉榮格市(La Ronge) 均宣佈取消國慶日慶祝活動,原因是卑詩省及沙省於原住民寄宿學校原址附近,先後發現原住民孩童遺骸及無名墳墓,認為是加國的羞恥,國民應在國慶日反思這段歷史的傷痛及教訓。
5月底,於卑詩省甘露市(Kamloops) 的一所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在地面探測雷達專家幫助下,發現地下埋有215具兒童遺骸,年紀最小的只有三歲,經專家鑑定相信屬於該校十九世紀時的學生,當地政府卻沒有這些兒童的死亡記錄。事件震驚全國,總理杜魯多表示消息「令人心碎」,稱這是加拿大「黑暗和可恥的」一段歷史。至6月中,位於沙省利載拿(Regina) 以東140公里的考維賽斯原住民部族(Cowessess First Nation),在一所原住民寄宿學校遺址,同樣透過雷達探測,初步發現有751個沒有標記的墳墓。目前還不清楚所發現的遺骸是否全部都與前寄宿學校有關。
多宗原住民悲劇 只屬冰山一角
事件接二連三,顯示情況只是冰山一角,令人震驚及悲痛的消息會陸續曝光,當年的歷史傷痛會進一步浮現。安省政府已宣佈未來3年合共撥款1千萬元,勘探安省18個原住民寄宿學校遺址,調查有否未發現的學生墳地,以及向倖存者提供身心靈援助。總理杜魯多多次為過往政府政策的失誤道歉,並承諾將採取行動支持獨立調查,通過傳訊權收集教堂紀錄,以調查寄宿學校犯罪行為,並表示國慶日將是國民反思的日子。反對黨聯邦保守黨黨領奧圖爾亦表示,雖然本國歷史充斥著不公和不當行為,但這並不是取消國慶的理由。
本國原住民寄宿學校系統,源自1876年加拿大訂立的《印第安法》(Indian Act)。從1876年開始實行,至1996年最後一所寄宿學校關閉,時間長達120年。這種強制性的教學制度,創建目的與理念,表面上是幫助原住民兒童融入加拿大社會。然而,對當時普遍充斥種族主義、文化清洗心態的政府,以及主要由天主教教會管理的寄宿學校,以同化政策迫使兒童與父母分離,強行融入主流的加拿大文化,甚至被形容為「文化種族滅絕」(Cultural Genocide);兒童入讀寄宿學校時往往長期遭虐待、體罰、嚴重歧視、營養不良及其他暴行,甚至性虐待。數據顯示,在該系統施行的一百多年中,約有15萬名原住民兒童曾被安置於寄宿學校中,至少4千至6千名學童在就學期間死亡或失蹤。
2008年,時任保守黨政府總理哈珀,代表政府向原住民寄宿學校學生和他們的家人正式道歉。同年聯邦政府成立獨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展開徹底調查。7年後委員會於2015年12月發表報告,正式將相關制度定性為「文化種族滅絕」。 報告並提出了94項建議,主要是改善原住民狀況。但有原住民關注組織表示,大部份報告中的建議,至今仍未能真正落實。
更改錯誤觀念 重新認識原住民
一位2年前開始到安省北部原住民社區,為當地青少年提供輔導服務的華裔牧者表示,包括華裔社區在內的一般國民,普遍對原住民有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認為原住民獲聯邦政府大量撥款及福利,但仍出現嚴重社會問題,包括高失業率、高自殺率、酗酒及毒品問題等,是他們自討苦吃、不思進取的結果。但事實是,由於原住民社區偏遠,物流成本較高,令當地物資價格高昂;一般居住環境簡陋狹窄,但仍要向政府交租;有學業成績不錯的青少年,因到附近大城市生活或就讀而要經常遭受欺凌,往往打消升學計劃;在寄宿學校時造成的心理精神創傷,加上面對現實生活環境的壓迫,令不少原住民以酒精、毒品及濫交等麻醉自己、逃避現實。原住民社區的確存在復雜的社會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能解決,須要大眾更多了解及體諒,並予以支持。
華人作為加拿大公民一份子,要融入本地社會,同時要增進與原住民和其它民族的了解。今次原住民寄宿學校事件,正好給予我們一個機會,了解原住民的歴史和他們所經歴的苦難。但願耶穌基督無條件的大愛激勵我們,多一點愛,多一點包容,少一份仇恨。讓聖經中「誰是我的鄰舍」這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提醒我們效法該名撒瑪利亞人,要動慈心,並以實際行動幫助受傷害及有需要的人士。「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 行吧。」(路十: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