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留下来与乌克兰教会在一起 :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选择(上)

迦勒  生命季刊专稿  转载自生命季刊site1.cclife.cf/

我現在住在利沃夫。這是一個烏克蘭最西部的城市,已經靠近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 我來烏克蘭八年了,其間由於疫情和工作回國待了兩年多。現在正在讀博士三年級。我在基輔和哈爾科夫都讀過書,但我最喜歡利沃夫。這是一座古城,建築都有上百年歷史,還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和劇場劇院。市民也特別友好,很悠閒,很包容,平時周圍的歐洲遊客都喜歡來這裡旅遊。

利沃夫城战前实景(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在战前的作品:平安、祥和的利沃夫城

2月24日戰爭爆發后,很多東部城市的人都到這裡來避難,還有很多人從利沃夫中轉,前往波蘭。

2月28日晚上,我本來是打算離開烏克蘭的,計劃跟一個師弟3月1日7點一早就去坐火車,連衣服和行李都收拾好了。但3月1日早上4 點醒了後,我又後悔了,開始考慮很多問題。 遇到這樣一個特殊的情況就直接跑了,這不是我作為一個基督徒該有的樣子。 我不要做一個自私的人。 當時我跟我師弟聊完天後,我覺得我自己真的應該留在這裡。 我在想,我之前那麼大老遠跑到烏克蘭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跟他們在一起相處的時候我又得到了什麼? 我也在思考,如果我留下來,能夠給當地我那些朋友什麼樣的幫助?

當天很奇妙。 本來我跟房東已經講好了,早上六點鐘請他把我送到火車站。 但是當天四點鐘的時候就有一個約好在車站見的中國人打電話給我,說讓我趕緊去,因為人太多了,難民太多了。我當時就直接說不走了。就是那一瞬間,我很明白這是阿爸父給我的旨意,就是讓我留下來。

戰爭讓我意識到,這裡真的很多人關心我,幫助我。 我的房東是一位烏克蘭牧師。 2月28日,我對他說我準備走的時候,他臉上閃過了一絲不捨和驚訝。 後來在防空洞里,他家人跟我說,希望你以後會記得我們。 我決定留下來後,就清楚我可以在兩個方面幫忙。 一是可以幫助房東牧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這幾天國內有些微信好友,我們連面都沒見過,但還是給我發了一些紅包,我想換成當地貨幣,買一些食物放在教會、幫助有需要的難民; 二是,居住在烏克蘭東部的中國留學生,如果他們從烏東地區到利沃夫來避難,我們可以一起接待他們。 可以開車把他們接過來,安頓在教會裡面暫住、避難。

那天真的很奇妙。 六點以後在哈爾科夫(烏克蘭東部城市)的朋友打電話給我。 接到電話時我很激動的,因為我真的很擔心他們,我知道他們每天都是在炮火當中。 他問我說可不可以來我這裡。 他說很不好意思來找我,因為現在是在戰爭,他說不想要麻煩,他就說來投靠我。 我說不要說投靠這個字,直接來找我就行了,要是沒有地方住,就住在我家裡也可以的。

結果是牧師派人去車站接了他們——四個中國留學生,我們安頓他們吃飯,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 教會,就是他們的避難所。

在车站接到自己的同胞

現在我要分享一下我看到的烏克蘭教會。

我的房東牧師麥特維夫(Roman Matviyiv) 是利沃夫本地人,40多歲,是本地耶穌基督教會(新教福音派教會)的牧師,也是福音機構”歐洲基督差傳協會”(EMCI)的烏克蘭同工。 我兩年前就在他的機構上過班,教孩子們畫畫。 他在當地開創了福音機構「新盼望」(New Hope),主要是收養孤兒,做青少年兒童事工,主日也有敬拜:

请点击看视频:

1.战前乌克兰利沃夫教会的聚会

2.战前利沃夫教会的主日敬拜

“新盼望”機構的辦公樓很大,也有地下室。那棟樓一共兩層,地上一層,地下一層,每層約有500到600平米。 2月24日過後,牧師就打開了”新盼望”的大門,作為公開的防空地,對所有的人開放,這裡就成了一個避難所。 機構右邊有一棟7層樓的商品房,防空警報響起,鄰居們都會來這裡。

俄烏開戰後,我第一次進去這裡是2月25日,當天防空警報突然響起,我就跟著牧師下去躲避。 下去後,我才發現他們把原來的教室改成了3個比較私密性的臥室,擺滿了床,還鋪了床墊,都是周圍人捐的。 另有一個大房間隔成了兩半,一半坐人,一半休息。 除此之外,地下室里還有廚房和衛生間,所以條件在周圍算好的。

教会的弟兄们在组装木床,准备接待难民

 

教会的姊妹们在安置床铺,准备接待难民

教会地下室被改成了公共防空洞,防空警报响起后周边的邻居都会过来躲避(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