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木
古人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中國人智慧的說法。但當我們感到「失控」,或是面對未來的「未知數」,縱然有長遠計劃,也會容易引發無奈、驚慌等的心理現象。無論我們的學識有多高,經驗有多豐富,都逃不開「憂」和「慮」。而且憂慮的程度也按著個人的性格和以往的經驗而有所增減,筆者認識一些「多愁善感」的朋友,就算事情並不是對他們有直接影響,都會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對未來更充滿了很多負面的思想,甚至有「自殘」的傾向。
上回提到我移居海外的姐夫,他決定十一月底回港探望年邁的母親。但因香港檢疫的規定,令他焦慮不已,甚至每逢遇到甚麼小問題,都會有強烈的無助感。我也發覺當自己處事不順暢時,也會憂慮是否會在生理、心理抑或「屬靈」上產生問題,人真的是何等軟弱!現今世代變幻莫測,很多學者都憂慮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諸如天然災害、糧食危機、人為污染、不斷變種的世紀病毒等,都讓我們產生恐懼、缺乏安全感和「失控」的感覺。
作為信徒的我們,當讀到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描述「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又或者是使徒保羅鼓勵教會信徒在患難中仍要喜樂,往往覺得難以實踐。所以有些人嘲諷基督徒是生命賭徒,有時甚至是「輸打贏要」,只期盼生活一帆風順,但是又很容易陷入憂慮,把之前所謂交託神的,又重新背在自己的肩頭上,更常常懷疑神是否聽禱告,又或是神會否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困境,以致屬靈生命停滯不前,更積累愈來愈多的埋怨,最終淪落成為「祈福人」!願神憐憫我們的軟弱。
筆者雖已過花甲之年,仍不斷學習「憂慮」和「交託」的功課。然而參看了不同人對生命的寫照,漸漸對神產生了更深的敬畏和讚嘆:「人算甚麼,你竟看顧他!」(詩篇8:4)
一位我十分敬重的牧者數年前突然間發現患上癌症,令很多人大出意外,因為他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健康,兼且性格穩重,更有牧者心腸。當我探訪他們夫婦時,便大膽垂詢他們的想法,師母告之,他們在神面前安靜求問,反省是否在事奉或生命上得罪神,但他們清楚知道「不是」。所以他們以安然的心面對,不太憂慮如何治療,將此交託給一些作醫生的弟兄跟進。住院期間,他們也對其他病友彰顯出在基督裡的平安。最終牧師並沒有好轉過來,於復活節那天息勞歸主了,之後師母仍然積極生活、努力事奉,沒有埋怨,反之感恩整個過程有主的恩典同在。筆者很欣賞牧師與師母那份「交託」,從起初就在神面前認清自己的光景來面對。常人遭遇困境,尤其是生離死別,必會想到很多負面的可能性,憂慮未來的艱苦歲月;但從牧師的安息禮拜中,感到生命是滿有盼望的,對弟兄姊妹也是個正面的鼓舞。從「憂慮」到「交託」的過程中,讓我看到甚麼是「敬畏神」的生命,無論長短,也發出榮美的光輝照耀世間,我亦期盼在人生終點時,仍能見證神的榮耀。
在筆者的觀察中,無論是順境或逆境都可以是構成「憂慮」的原因:順境時會憂慮失去眼前所擁有的,所以要想盡方法保障既得利益和防備別人搶奪的威脅;逆境當然不難瞭解,因為未能得到預期的結果,故此會憂慮對自身形象、自我價值或金錢利益的損失。當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時,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和憂慮。
這樣看來,信徒在世無論如何自處,似乎都逃離不了憂慮的陰影。也許我們要重拾「信心」與「行為」的信仰核心:「信心」是無論順境逆境,都相信神有祂的「主權」。聖經形容我們是神所寶貝的,如眼中的瞳人,當我們還在母腹中,祂已認識了我們,也願意賜我們豐盛的生命;另一方面我們要跟隨主耶穌的腳蹤,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走那窄路。若我們認定這是信主的人所經歷的,遇上順逆境時首先會想到的就不是自己的成就或失敗,而是謙卑順服。正如所羅門把聖殿獻給神所作的禱告,神不會被所羅門所建的殿規限祂的榮耀,但這殿卻要成為萬民禱告祈求的地方;又或是以利亞尋死的時候,神微小的聲音喚醒他的「自憐」,讓他不再覺得只有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謙卑是打開對神信心的鑰匙。
再者「行為」是一個令「信心」得以成長的過程,一蹴即成的信心不常出現,換句話說,這是生命得著轉化的漫長歷程,仿如使徒保羅從前所倚重的個人背景,現今因認識耶穌基督而視為糞土。筆者中學時代信主,其中一個學習的真理是奉獻,那時只有零用錢或後期替人補習的微薄收入,但藉著奉獻便體會到「神供應」的功課,及後到社會工作或是現在處於退休階段,奉獻從不單以金額為首要考慮,而是讓神在我內心有願意奉獻的感動;另一方面,在宣教旅程中,「施」與「受」也是常學習到的屬靈操練,正如使徒保羅所體驗的無論處卑賤或處豐富,但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行為是一個過程,會受不同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影響,但若我們的方向和對象始終如一,那保守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必會帶領我們經歷順境和逆境,讓我們所作的,合乎祂的心意和聖經所教導的真理。
願神把我們的憂慮成為信心成長的助力,竭力的回應祂的愛和恩典。「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