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導賞 x 人生探索》魔鬼山——戰火給人生的省思 下章

作者:楊偉山

戰亂中,人心飄泊

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內地的動盪。1948年發生國共內戰,1949年年底國民政府失守,國軍撤出大陸、退守台灣,不少國軍官兵因未能趕及登上撤退到台灣的船艦,大量原國民政府官員和商人湧入香港,令香港人口陡增—從戰後1945年的60多萬激增至1950年的210萬。面對大批難民,居所供不應求,以致港九多處都是臨時搭建的木屋區。許多難民蝸居於鬧市的隱蔽角落、或荒野山坡上的木屋。例如港島的摩星嶺、炮台山、筲箕灣等地;或在九龍的深水埗、佐敦谷和獅子山腳下搭建寮屋棲身。

而魔鬼山下,調景嶺地區,再次成為見證戰亂人生的場景。1950年發生「秧歌舞事件」,當時一群約80餘人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跳秧歌舞,向國民革命軍的老兵們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事件促使香港政府警覺到有必要分隔左右兩派人士的勢力範圍,結果以兩天時間匆匆地以渡輪分批把6,000多名支持國民政府的難民遷離市區,往魔鬼山邊的一處偏僻荒地棲身,即現今的調景嶺,因此調景嶺有「小台灣」之稱。

今日座落於魔鬼山山腳,位於東九龍油塘的鯉魚門邨一帶,昔日是國民黨人聚居的「嶺南新村」所在地。當時村口建有牌坊,上有對聯曰:「嶺上難胞辛苦耕耘皆自力,南中壯士忍辱偷生暫從權」,充份反映出當時村民流落異鄉的過客心態。縱然生活暫時安頓,心靈卻是飄泊無垠,因為這個畢竟是暫時寄居的地方,而非心之所依的歸宿。試問,人生永恆的歸宿又在何處?

荒原上,施恩惠民

1950年代,難民生活環境惡劣、營養不良,當中有很多人患上肺癆病。最初,一群海外的宣教士(包括司務道教士)在調景嶺以一塊大石作診桌替難民診病,後來開設了「基督教醫務所」,繼續醫療救濟工作。難民對治療、藥物和營養品的需求甚殷。在1955年,宣教士在神的感動和應許下,在調景嶺的一片荒原上成立了「靈實肺病療養院」(即「靈實醫院」的前身)。

靈實醫院由司務道教士創辦,神的恩慈一直眷顧著靈實,50年來,靈實醫院的服務與社區一同成長。隨著調景嶺的填海工程令土地範圍增加,人口增長,新市鎮名為將軍澳;醫院亦相繼加添病床,開展專科服務,又發展以社區為本的醫療護理服務。今天,新院建造在山坡上,迎望著新市鎮和人群,為東九龍區的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司務道教士的人生活得精彩有意義,我們又能否在患難之時將平安帶給身邊人呢?

終結時,永恆歸宿

從魔鬼山炮台下山,遠眺調景嶺地區,今日眼前所見,正是全香港最大的華人永遠墳場—將軍澳墳場。將軍澳墳場於1989年落成啟用,面積約為285,000平方米,提供九萬多個骨灰及付費骨殖龕位。除了墓地及龕位服務外,更興建了全香港首個紀念花園,提供免費撒放骨灰服務。無論你選擇哪一種安葬的方式,人生總有走到終結時!白雲蒼狗,人生無常,難道營營役役一生便是歸回塵土而已?聖經希伯來書11章16節記載: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這裡提到的是一群憑著信心相信神的人,他們深信神已經為人預備了一個更美的家鄉,只要人相信神藉著衪兒子耶穌基督捨身十字架上的拯救,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的救主,這永恆的「一座城」,即謂天堂,便成為我們永遠的歸宿。深願你也能接受救恩,歸回這位創天造地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