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賢醫生伉儷
筆者小時候住在公共屋村,家家戶戶彼此認識,那個門牌背後內住了甚麼姓氏的人家,每家人的成員組合如何,父母做甚麼的工作,孩子上那所學校,繼續升學還是就業都掌握得瞭如指掌,真好像是家人一樣的親切。平日大家各有各忙,每天在差不多時間就聽到各家各戶的開門進屋聲音,嗅到燒飯燒菜的香味,有時街坊們還會將拿手或新嘗試做的菜肴互相饋贈對方品嚐,餸菜除有溫度也夾雜著溫情,份外滋味。當過時過節,炆冬菇、蒸咸肉糭、炸油角等香氣撲鼻,整條街巷充滿節日的氣氛和氣味。
平日放學回到家中,家家戶戶大開窗門,空氣流通,躺在梳化上午睡片刻,清風陣陣,享受天然的涼風後精神爽利,這舒暢的感覺長留在記憶中。住在同一屋村的天空下,與鄰居一起在走廊踢膠足球,玩捉迷藏,掉手巾,先生話等集體遊戲,在歡笑聲中一起成長。家家有本難諗的經,有時鄰居會充當家庭糾紛的調解員,有時幫忙照顧鄰居的幼兒,有時收留忘記帶鎖匙外出的鄰居等家人回家,真實體驗「遠水不能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
筆者結婚後搬離自小成長的屋村,去了附近的私人樓宇居住,雖然是同一社區的,但一層六伙的鄰居們不常碰面,碰面也只是微笑點頭,說聲早和拜拜。放學放工家家戶戶關著門,開著冷氣機和電視機,安坐家中,烹調煮食和照顧老少的雙職家庭會僱用外籍傭工代勞,所以很少主動接觸鄰居。幸好,我們居住在這個單位的時間比較長,能夠主動與鄰居打好關係,看著舊鄰居搬出新鄰居搬入,大家也算相識一場,彼此問安,閒聊中又深入了解大家多一些。及至對面單位來了一對年長的夫婦,偕同兒子、媳婦和孫女一起同住。即使他們有傭工,老太太還是喜歡親自下廚,也送來餸菜,知道我們喜歡的菜式,偶爾又送來給我們再度品嚐,很有人情味的。老太太說的廣東話夾雜著很重的家鄉口音,我每次也很努力的聆聽,她很喜歡重提來香港的奮鬥史,是一個值得自豪的故事,親見她的兒孫很孝順和有禮貌,是成功家庭教育的活生生例子。及至我們賣出單位,老太太說不捨得我們搬走,她看著我們的女兒長大,女兒小時也到過他們的家中玩耍。記得女兒小學時,學校有福音雙週,要在祈禱咭填上一位福音對象,她寫了老太太的名字,後來發現他們一家也是基督徒,十分感恩大家都是屬神的人。
初來到加拿大,我們也是新鄰居的身份,鄰居都很友善,樂意彼此認識,只是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文化,確實需要時間和機會慢慢相識。我們和鄰居保持良好的關係,有甚麼事也可以互相幫助,發揮睦鄰互相守望的精神。在這裡住了一年有多,短短的日子中有舊鄰居搬出,新鄰居搬入。丈夫每次見到新鄰居就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和自我介紹,也樂意分享一些有用的資訊。友好的鄰里關係有助新朋友投入社區,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居住環境,令大家更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