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專題】 戰場上的平安夜,交戰的兩軍竟握手言歡

——聖詩《平安夜》使人「看見了天上光華,救主今夜降生」

任運生牧師

當提到聖誕詩歌,你首先情不自禁想到的,會是那首家喻戶曉,充滿恬靜、安詳、慈愛、光明、盼望、神聖意境的《平安夜》嗎?

1818年的聖誕夜,奧地利薩爾斯堡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奧本多夫,大雪紛紛揚揚,村民們正在忙碌準備水果,蠟燭,因為不久奧本多夫村莊聖尼古拉斯小教堂的鐘聲就要敲響,之後聖詩演唱會就要在聖誕夜舉行。

26歲的年輕牧師約瑟夫.莫爾(Joseph Mohr) 突然發現教堂的管風琴壞了,修理工住在另外很遠的村莊,當晚不可能趕來,而聖誕夜裡沒有音樂是不可想像的。莫爾決定用一首適宜於吉他演奏的詩歌,自己親自演奏並歌唱。

莫爾立即去找他的朋友 ── 31歲的小學校長弗朗茨·克薩維爾·格魯伯(Franz Xaver Gruber),請求格魯伯為他兩年前(1816年)寫的一首詩歌譜曲,格魯伯是教會的管風琴手和曲作者,他被那優美的歌詞深深地感動了,他立即譜寫了曲子。

聖誕夜當晚,Mohr和Gruber站在聖尼古拉斯小教堂的講壇上為會眾演唱了這首聖歌,甜美的歌聲充滿了教堂。這一晚,成為奧本多夫歷史上最美麗難忘的一個聖誕夜。

 

六年後的1824年,一名叫卡爾.莫拉齊(Karl Mauracher)的工匠去奧爾多夫修理管風琴,無意中發現了莫爾和格魯伯合作的那首曲子。歌詞和旋律一下子吸引了他,經格魯伯同意,莫拉齊帶走了《平安夜》 的副本去傳揚它。

《平安夜》的傳播過程,詞曲作者都曾一度失傳,人們忘記誰寫了這首詩詞,也很難想像這首優美的曲子出自一個鄉村小學校長之手,曾一度把這首曲子歸於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直到1995年,人們終於發現莫爾親筆書寫的手抄本,經專家鑒定是1820年代的抄本,其上注明是莫爾於1816年寫作歌詞,格魯伯1818年譜曲。

平安夜(Silent Night! )

  • 平安夜,聖善夜,

萬暗中,光華射,

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

靜享天賜安眠,靜享天賜安眠。

  • 平安夜,聖善夜,

牧羊人,在曠野,

忽然看見了天上光華,

聽見天軍唱哈利路亞,

救主今夜降生!救主今夜降生!

3)平安夜,聖善夜,

神子愛,光皎潔,

救贖宏恩的黎明來到,

聖容發出來榮光普照,

耶穌我主降生! 耶穌我主降生!

1859年,紐約三一教會的聖公會牧師約翰‧弗里曼‧ 揚(John Freeman Young)將莫爾原始六節歌詞的三節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英文《Silent Night》的最流行譯本。中文翻譯仍是出自劉庭芳博士之手。中英文的翻譯盡都典雅優美,雙雙堪稱譯文的典範!

與《普世歡騰》的雄壯和《聽啊,天使高聲唱》的激昂不同,《平安夜》描繪的是聖嬰耶穌在馬利亞懷中安睡的恬靜畫面,帶給人們寧靜、安詳、慰藉的屬天平安,正是聖經路加福音所表達的至高上帝的愛憐、眷顧和應許。

「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8-79)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2:14)

1914的年聖誕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處於對峙的英法聯軍和德軍,竟然在戰壕中不約而同地唱起聖誕頌歌《平安夜》,使敵對的雙方達致「聖誕休戰」。英法德三方士兵各自走出戰壕,彼此擁抱,互贈禮物,並分別用英語、法語、德語互致 「聖誕快樂!」 這一動人情景,2005年被法國電影導演Christian Carion搬上銀幕,即電影《聖誕快樂》(法語:Joyeux Noël)。

試想,有什麼能使戰場上你死我活的敵人握手言歡?竟然是這首聖誕詩歌《平安夜》:「忽然看見了天上光華,聽見天軍唱哈利路亞!… … 耶穌我主降生! 耶穌我主降生!」

今天,這首200年前譜寫的聖誕頌歌《平安夜》被翻譯成幾百種語言文字,傳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本文原載於《生命季刊》,作者任運生牧師,在美國牧會;生命季刊特約撰稿人。文章鏈結:https://www.cclife.org/View/Article/8088